dafabet888官网

图片
关于江苏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1-03-14 10:36 字体:[ ]

关于江苏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10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毛伟明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年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由企稳回升转向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趋势持续向好,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态势,实现了“高开稳走”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增长12.6%,高于年度预期目标2.6个百分点,人均5.2万元左右,相当于7700美元。
        ——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高于年度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
        ——单位GDP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2%,均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79.9亿元,增长26.4%,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6.4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6.8亿元,增长22.4%,高于年度预期目标4.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亿元,增长18.7%,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7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4657.9亿美元,增长37.5%,高于年度目标32.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增长13.9%,高于年度预期目标4.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增长11.6%,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3.16%,控制在4%的年度预期目标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3.5‰,控制在4‰的年度预期目标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8%,超过年度预期目标,但与全国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2010年的主要工作:
        (一)着力增强内需动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高开稳走。一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促进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下,去年以来全省消费市场保持旺盛势头,增速始终保持在18%以上。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汽车、家电、通讯器材均增长20%以上。全年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二是着力增加有效投入。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有效投入,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投资均增长30%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长22.4%。全年新开工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实现“三增”,分别增长5.6%、40.8%和38.4%。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民间投资达到1.49万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64.2%。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200个省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或加快推进。路桥方面:泰州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江都至海安、徐州至济宁、无锡至张家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年新增通车里程304公里,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达到4059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了临海高等级公路、溧水至马鞍山和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等项目。铁路方面: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连盐铁路开工建设,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际轨道方面: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2号线一期、2号线东延线建成投入运营,3号线开工建设。苏州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及无锡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进展顺利。机场方面:淮安涟水机场正式通航,苏南硕放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苏中江都机场建设进展顺利。港口水利方面: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全线贯通;连申线东台至长江段、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一期工程等航道开工建设;建成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南京港龙潭港区五期工程等项目,全年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6个,新增吞吐能力7700万吨,全省沿江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总数达到366个;亿吨大港数达到6个,居全国第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加快推进,通榆河送水工程全面完工、实现通水。产业方面:南汽轿车及发动机、无锡海力士三期、镇江恒神碳纤维、张家港道康宁有机硅等项目顺利竣工,昆山龙飞、南京中电熊猫夏普高世代线、徐州协鑫光伏、盐城华锐风电、南通王子制纸、宿迁可成科技、无锡传感园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能源方面:“川气东送”管道建成并实现供气。如东LNG外输管线与冀宁联络线和西气东输一线全面贯通。大唐、吕四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电力装机864万千瓦,约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1/10。稳步推进陆上风电建设,加快启动海上风电开发,全省新增风电装机55万千瓦,累计投产150万千瓦。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京整治工程、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连云港田湾核电扩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二)坚持调结构抓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和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六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长38%,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06亿元,增长30.9%;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66亿元,增长29.1%;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95亿元,增长35.6%;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10亿元,增长32.2%;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60亿元,增长55.1%;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增长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3%。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突出抓好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抓住上海世博会机遇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全省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2万多家,实现营业收入2287亿元。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67万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达到40.9%。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年技改投入超1万亿元。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发挥好南京、苏州、无锡、泰州和连云港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作用的同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30家,累计达60家,销售总规模约1.5万亿元,其中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家,销售规模占比接近30%。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4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1%。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专利授权数和企业专利申请数双双突破10万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省80%以上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50%以上的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三是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列入计划的小火电、炼铁、炼钢、水泥等落后产能关停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22万千瓦,累计关停机组728.6万千瓦,占全国的14%。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3吨标准煤,下降率为4%。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减排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扎实推进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
        (三)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统筹协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做好“三农工作”,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省连续七年保持了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势头。全年粮食总产647亿斤,在高平台上继续增产。高效农业总面积达到266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入社农户比例达到42%。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认真做好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六件实事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改水三年目标如期实现,累计解决127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加快沿海开发开放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步落户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园区,着力加快苏北发展。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保持在2000个以上,总投资1750亿元,实际引资额950亿元,增长22%,共建园区总数达到27个。苏北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苏南经济转型升级,苏南地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苏中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苏中崛起成效明显。四是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认真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全面完成,投入援建资金超过110亿元,所有援建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苏陕挂钩合作、与三峡库区合作也取得新的进展。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了“江苏周”活动。
        (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2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顺利开展。大力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1家,首发和再融资近100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及各类股权基金,全省创业投资企业达到238家,资产规模368亿元,企业数量、投资金额等八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启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推动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占129席。二是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扩内需与稳外需结合起来,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外贸出口结构明显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于总体水平,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出口增幅高于外资企业。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85亿美元,增长12.5%。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以及上市融资。全年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21.76亿美元,增长1倍以上。提升开发园区功能,泰州医药产业园、昆山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镇江、扬州、吴江、常熟、江宁、盐城、淮安经济开发区等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被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江苏与新加坡合作的南京生态科技岛、苏通科技产业园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五)切实加强民生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一是努力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重点人群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开展就业援助,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新增就业128.7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4.1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增长13.9%。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8%,实现第四个“全覆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全年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0.2万间(套),建成廉租住房1.77万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5万套。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困难户的帮扶力度,新增脱贫人口100万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展开,均衡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突出抓好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数量全国第一。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深化医疗服务领域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全省城乡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9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展开,成功举办第17届省运会。加快推进南京博物院二期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
在面临严峻挑战和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胜利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省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较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管理通胀预期压力逐步加大。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安排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
        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些都为实现经济更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且面临的变数较多。据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全球经济增速比去年有所回落,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在坚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基本取向,强调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的同时,货币政策从已有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强调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从我省看,我省经济运行已由企稳回升转为平稳较快增长,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增加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大考核力度,降低消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更高。在安排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又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举措上来,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2)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
        (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
        (7)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11)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
        总体上看,上述指标的安排是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的,同时也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导向性的、预期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实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外新动力;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
        ——紧扣主题主线。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必须把主题主线贯穿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加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今年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着力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必须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办好惠及民生的各项实事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必须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扩内需控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内需潜力,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消费重点工程,制定和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以及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认真落实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推进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大力实施农业、创业、就业、物业“四业”富民,努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着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多渠道拓展消费空间。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三是积极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消费信贷,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化程度。进一步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加强消费市场可溯体系建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引导树立新型消费理念。
        2. 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以推进“三大计划”的实施为重点,加快优化提升产业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220项,总投资21919亿元,增长27%。平均单体规模100亿元,增长16.3%。其中实施项目200个,总投资17019亿元,年度投资3835亿元,增长20%。储备项目20个,总投资4900亿元。全力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太仓港扩容工程、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苏中江都机场、京沪高铁江苏段及南京枢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及宁启二期工程、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沪通公铁大桥、临海高等级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田湾核电站5、6号机组扩建工程、盐城海上风电等一批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南京中电熊猫、昆山龙飞、苏州三星高世代线,无锡尚德太阳能电池、常州柳工工程机械、扬州上海大众乘用车、二重镇江重装备基地、淮安实联化工联碱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常州国际化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无锡新区物联网信息服务园、泰州国家级生物医药园一期工程等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苏南硕放机场、南京中电熊猫夏普十代线、连云港炼化一体化、宿迁林浆纸一体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连淮扬镇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加快省重点社会事业标志性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江苏省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工程、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实施好省人民医院扩建、南京博物院二期、江苏剧院等项目建设。三是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提高民间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通过改革行业管理体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三大计划”、沿海开发等战略部署,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3.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切实做好稳定市场物价工作。加强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和“菜蓝子”市、县长负责制,努力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严格控制政府管理调价项目,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审慎出台调价方案。加大市场监测预警和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强化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稳定。
        4. 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要素调度,保障电力、煤炭、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满足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运输调度管理,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解决好企业用工问题。严格土地管理,科学规划用地计划,保障优先发展产业和重点项目用地。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
        1. 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强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积极有序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产业,加快培育高起点、规模化的新兴产业优势,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一是着力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和产业高端,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载体,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在现有60家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再重点发展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上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在新兴产业中形成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群。
        2. 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确保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一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集聚区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培育发展健康、医疗、养老等新型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力,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认真做好南京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苏州市国家高技术服务基地建设。三是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发展。顺应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促进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化创新,积极提高经济服务化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重点在科技研发服务、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服务等环节加快分离,促进生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建立和创新服务体系,合理配置专业化服务资源,促进不同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3. 促进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提升发展。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以优化结构、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子。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传统产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特钢、石化、有色金属、造船、轻工、纺织等行业,打造国家级重大产业基地,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优化资源、资产、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优强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企业“走出去”,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产业链。广泛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活动,扎实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以高技术化、信息化、服务化、集聚化、绿色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改善结构,全面推进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增加值环节延伸,向研发与服务两端延伸,培育形成主导产业的竞争新优势。
        (三)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1.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统筹应用技术研发和前沿技术应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开放式创新,支持企业通过并购、技术升级、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大力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加快核心技术消化,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主导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产学研用结合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大力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园区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提升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支持创业投资发展。加强科技中介服务。
        3. 切实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千人赴港培训计划”、“千名苏商海外培训工程”和“百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出国培训计划”,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生产一线、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引进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和团队。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向沿海、苏北地区有序流动,到农村和基层创业就业。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能力。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推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2. 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统筹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提高农村住房抗震设防能力。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发展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通信、网络、供电、供排水等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城市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城市、新型城镇的节点作用、辐射功能和集聚效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实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
        (五)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机遇叠加效应,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全省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空间,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沿海开发开放、促进苏北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1. 全力推进沿海开发。进一步落实沿海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以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为鲜明导向,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沿海地区尽快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是以港口为核心打造综合交通体系。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加快推进连云港、南通、盐城各沿海港口港区建设,形成分工明确、错位竞争的港口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一批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海综合交通运输能力。二是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积极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特色产业基地,尽快把沿海地区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以海域、滩涂开发为重点打造发展新优势。认真落实滩涂开发相关规划,科学合理、高效利用滩涂资源,抓紧组织实施100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实验区工程,开工建设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 加强三大区域分类指导。一是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加快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和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四项转移”,“一市一策”有针对性的给予扶持和帮助。加大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力度,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充分发挥淮安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支持宿迁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二是提升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临江靠海、依托上海、衔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继续实施江海联动,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构建经济国际化新高地。三是推动苏南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支持苏南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突出集约发展、自主创新、生态环保,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3. 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区域经济合作。坚持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快启动实施新一轮援疆工作,采用“一市(区)帮一县(市、兵团师)”的对口援建机制,做好对新疆16个单位的对口支援。继续抓好援藏工作,高质量建设好援建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对口援藏工作。认真落实对口支援青海工作,深入推动苏陕挂钩工作,如期完成援建绵竹的全部项目。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互动合作,推进连云港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促进“1小时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提高区域信息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苏浙沪区域内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区域能源、环境保护、金融创新、科技资源等合作与建设。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实现以环境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今年节能减排工作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目标责任上,要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重控制转变;在实现途径上,要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要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重转变。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制定并实施新一轮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新建项目确保节能达标,既有建筑改造要提高节能要求。深入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的污染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提高电厂脱硫能力,全面开展现役燃煤机组脱硝改造。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2. 促进绿色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动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抓好国家级“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认定一批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研究出台我省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管理意见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支持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实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和考核等制度。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好城市、园区及企业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大力推动我省相关单位列入国家组织开展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绿色经济示范行动计划,积极鼓励我省企业加入自愿减排市场。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按照国家将要发布的《优先发展的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对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及重点减排项目开展低碳认证。继续抓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3.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抓好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环太湖一级保护区和太湖上游1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廊道”。实施沿海环保三年行动方案,及早预防大中型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地,提高饮用水质监测能力。认真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减少灰霾现象。实施全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着力解决危险废弃物和化学品带来的环境危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控平台,提高环境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水平。
        4. 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新增造林面积8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加强沿江、沿海、沿湖、沿河等生态林网和经济林网建设,增强碳汇能力。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守住生态“红线”。制定实施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加快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扩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和绿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大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做大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二是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改革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三是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大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改革推进力度,力求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四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重点推进居民阶梯式水、电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同时,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促进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继续在全国保持份额不减少、位次不后移、质量有提高。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新的出口产业和出口主体,支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抓住苏州列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契机,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二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推动外资北上,帮助支持苏北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特色,着力引进培育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层次更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推进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引导各地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鼓励外资在江苏设立营销总部、研发总部和结算总部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物流、金融、设计咨询、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三是更大步伐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重点引导和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产能,进一步推动我省新兴产业“走出去”。围绕解决资源问题,鼓励一批对境外资源依赖度高的企业,赴境外开展资源开发,逐步建立我省在海外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支持优势企业在全球优化生产经营布局,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水平,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加强海外权益保护和商务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境外投资的海外支持网络。四是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把开发区建设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创新、集聚、集约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发区的率先转型带动开放型经济的加快转型。加强各类开发区资源整合,积极建设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态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帮扶援助,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培训、见习、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扩大创业带动的就业容量。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农村养老保险成果。继续加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力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新建200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做到先保后征。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繁荣文艺创作与生产,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史志事业。继续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二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全面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扩大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个县(市)医院和2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加强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第一年。要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规划实施的知情度、关注度和参与度,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科学分解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建立重大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机制和重大项目责任制,确保重要指标、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落实。加强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估,推进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切实抓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