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官网:关于印发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9-07-09 10:03
字体:[大 中 小]
dafabet888官网:关于印发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
苏政发〔2009〕83号 2009年5月27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生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占全国的10.1%;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882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6.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十一五”前三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2.0%,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组成的运输基础设施体系。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园区)初步形成,为全省物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群体。工商企业积极实施流程再造和物流服务外包,物流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物流效率不断提高。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形成,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物流发展环境明显好转。省内各地物流业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进一步推进,物流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但是,物流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仍然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较高;二是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物流资源有待进一步集中和整合;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相对不足,普通运输仓储能力过剩,高标准、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缺乏,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传统的单一化物流服务还占较大比例,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同时,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收费、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坚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根据消费升级和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9至2011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物流基地(园区),物流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物流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物流项目,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5%左右,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
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扩大物流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方式,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流程,大力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理念,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大力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二)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特点及物流发展基本格局,坚持与各地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布局相衔接,与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融合,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相配套,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及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所处地位相适应,既立足现实又兼顾区域物流长远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宁镇扬、苏锡常、通盐泰、徐连淮宿四大物流区域。紧密结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特点,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等7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带动周边及其他城市共同发展,逐步提高全省物流一体化水平。
(三)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
积极营造环境,搭建高效物流平台。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集中构建沪宁、沿江、徐宿淮盐、沿东陇海四大东西向和沿海、沿京杭运河、徐宁杭三大南北向组成的四横三纵运输通道,加快形成对内网络化、对外便捷化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保障省内各经济区域、产业带之间以及与省外的联系畅通。加强新建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和管道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整合、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服务提升,满足精细化、高质量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需要。
(四)发挥物流基地集聚效应。
重点发展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具有区位优势、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物流基地(园区),充分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我省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主要发展方向是:依托港口,为临港工业以及大宗水运货物提供中转的临港物流基地(园区);依托空港,为航空及快递货物提供中转的空港物流基地(园区);依托铁路货站及公路节点,为陆路运输货物提供中转和集散,开展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区域配送等物流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园区);依托制造业基地,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园区);依托生产和生活资料集中交易场所,为商贸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商贸物流基地(园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域,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基地(园区)。
(五)努力培育品牌物流企业。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在省重点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品牌物流企业,着力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与工商企业紧密配套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一批物流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整体提高全省现代物流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品牌物流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努力成为我省物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六)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加快推进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医药、食品、食盐、烟草、出版物等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推动电子、汽车、船舶、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
(七)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适应国际货物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形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有能力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大型国际物流枢纽。以临江、临海港口和航空港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已有保税资源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形成物流与生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八)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
依据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与制造业配套发展的要求,重点扶持发展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建设工程、区域性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建设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大宗商品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和新技术应用工程以及制造企业物流配套工程等74个省级重点物流项目。
(九)加快开发应用先进技术。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物流行业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区域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大力推广集装和单元化装载、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AGV)等物流新技术。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开展物流科技园建设试点,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行业及地方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全面推进物流联动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物流联动发展。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构建与区域内物流产业紧密配套的物流联动保障体系;加强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物流一体化,共同培育统一开放、通畅高效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二是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合互动交流平台,大力促进重点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支持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四是逐步建立应急物流联动机制。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现有推动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基础性工作。在符合国家、省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省级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对全省重点物流企业的土地和房屋使用税实行适当减免,用足用好物流营业税抵扣政策。制定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便利措施和降低物流企业规费负担的政策。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物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搭建物流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加强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鼓励省内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我省物流业国际化进程。
(四)发挥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和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促进供应链相关环节向物流基地集聚。发挥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社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示范带动性强的特点,支持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培育一批知名物流品牌。
(五)完善全省物流统计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信息管理等制度,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市县物流统计工作,在全省各省辖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二)注重规划引导。
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加强与国家、省产业规划的衔接,抓紧制定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方案,省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省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四)优化服务环境。
切实改进行政管理,加强行政服务,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企业、重点技术,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人才支撑。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发挥我省重点高等院校整体资源优势,支持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作用,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六)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省现代物流协会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信息调查、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支持各类协会自觉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职能,服务广大物流企业,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附件1: 物 流 布 局
1. 物流区域空间布局
四大物流区域空间布局为:宁镇扬物流区域、苏锡常物流区域、通盐泰物流区域、徐连淮宿物流区域。
(1)宁镇扬物流区域。以南京市为中心,包括镇江、扬州2市,辐射南京经济区内苏皖赣18个城市,以重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等基础产业为主,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条件相协调。
(2)苏锡常物流区域。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市,辐射长江三角洲内其他各市。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先进制造业为中心,是省内最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基地。
(3)通盐泰物流区域。包括南通、盐城、泰州3市,辐射省内沿江沿海及苏北各市。以新能源、石化、冶金、造船、纺织、医药、海洋产业为主,实现江海联动,是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4)徐连淮宿物流区域。以徐州和连云港两市为中心,包括淮安、宿迁2市,辐射淮海经济区内鲁豫皖其他各市。重点发展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煤炭、建材、石油化工和医药产业,未来将成为全省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区域。
2. 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1)南京物流枢纽城市
功能定位: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发展重点:一是凭借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独特的区位条件、多样的联运方式和强大的两港依托,开展航空物流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等服务;二是依托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大力发展区域商品配送物流;三是借沿江大开发之际,全力打造为石化等沿江产业服务的特色物流;四是发挥沿江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物流,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2)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物流枢纽城市群
功能定位:长三角及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群、全省现代物流示范区。
发展重点:苏州宜设置为以区域性国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依托港口、开发区和多层次的保税功能区域,加快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全力提升全市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省发展国际物流的排头兵。无锡宜设置为以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并重的物流枢纽城市,在物流业发展中紧紧围绕产业联动,以港口、口岸等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常州宜设置为以区域性国内物流为主兼顾国际物流的物流枢纽城市,突出产业集聚区及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套物流,吸引周边与苏北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货物在常州集散中转。
(3)南通物流枢纽城市
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
发展重点:一方面以港口物流为主要切入点,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促进沿江沿海经济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南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性的特色行业物流。
(4)徐州物流枢纽城市
功能定位:淮海经济区重要内陆物流枢纽城市。
发展重点:利用综合运输枢纽与商贸中心相重叠的地位,整合现有的运输和仓储资源,大力发展零担快运和公铁水联运等区域性物流,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和内陆综合运输枢纽及京杭大运河的优势,打响淮海经济区物流枢纽牌子。
(5)连云港物流枢纽城市
功能定位: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发展重点:以港口为中心,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建设以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快捷、廉价及海铁联运的优势,将中西部货源吸引到连云港进行集散;另一方面重点打造“一体两翼”的组合型深水大港和区域性国际空港,不断提高物流辐射能力。
3. 重点物流基地(园区)
(1)临港物流基地(园区)。南京龙潭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园区、太仓港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大丰港物流基地、泰州高港综合物流园、吕四港物流基地、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宿迁港物流园、常州录安洲物流园区、扬州港口物流园、徐州港物流基地。
(2)综合性物流基地(园区)。南京丁家庄物流基地、泰州市城北物流园区、盐城市现代物流园区、无锡西站物流园区、无锡市锡山通江物流基地、常州市城西物流园区、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淮安金网物流基地、苏浙皖物流中心。
(3)专业化物流基地(园区)。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物流基地、叠石桥物流园区、亚邦医药物流基地、扬州长江石化物流中心、湖塘纺织物流园、扬子江冶金物流中心、淮通物流园、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邹区灯具物流中心、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基地、南通沿海洋口港LNG石化物流基地。
(4)商贸物流基地(园区)。南京幕燕金属物流中心、徐州淮海综合物流园区、凌家塘农产品物流基地、徐州海荧汽车工程机械配件物流基地、无锡朝阳农产品物流基地、华东五金城物流基地、扬州广陵商贸物流园区。
(5)保税物流基地(园区)。苏州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无锡高新物流中心、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中外运高新物流、吴江开发区物流中心、宜兴旺达物流中心、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常州嘉迅保税物流中心。
附件2: 重 点 项 目
1. 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中邮航南京集散中心、龙潭保税物流中心、扬州公铁水多式联运、无锡铁路物流枢纽、新亚欧大陆桥联运、常州港(录安洲)物流转运中心、南通港集装箱中转中心、淮安运河国际港转运中心、镇江惠龙港物流转运中心、宿迁交通物流储运配载中心、南通飞鹤物流配载中心、徐州香山物流中心、常州城西物流园区、无锡港口岸物流中心等项目。
2. 区域性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工程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吴江国际保税物流园、苏州通联物流中心、南京化工园区物流基地、南京丁家庄物流基地、无锡高新物流中心、中国物流常州综合物流中心、淮安淮通物流园、盐城城北物流园区、扬州长江石化保税物流中心、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常州雨天物流园区、里下河物流中心、泰州城北物流园区等项目。
3. 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南京城市配送物流基地、省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天鹏放心食品物流配送、苏州工业园物流配送交易中心、苏州盛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中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扬州裕丰食品配送、扬州亿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创美佳城市配送物流中心等项目。
4. 大宗商品物流工程
南京幕燕金属物流中心、亚邦医药物流中心、苏州隆兴钢铁物流中心、淮海汽配物流基地、金陵危险品物流配送基地、南京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物流区、中储粮镇江粮食物流基地、神华能源物流基地、常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苏浙皖物流中心、扬州港口木材物流中心等项目。
5. 物流信息和新技术应用工程
大型物流企业集团ERP研发、中电科技高端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南京钢铁交易数码港、东来综合物流信息系统、龙潭物流信息化平台、顺源TOM定单管理系统等项目。
6. 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配套工程
大明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江通供应链分销基地、永鼎物流中心、通用物流基地、沙钢集团冶金物流中心、国际塑化物流中心、金港湾物流加工中心、宝胜集团物流中心、悦达环球物流中心、横林地板家具物流园区、无锡物流外包集聚区、扬州上汽赛克汽车物流中心等项目。
附件3: 工 作 分 工
序号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参与单位 |
1 |
完善全省物流统计体系 |
省统计局 |
省经贸委
省现代物流协会 |
2 |
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物流基地(园区) |
省经贸委 |
省发展改革委、交通厅 |
3 |
制订重点领域物流专项规划 |
省经贸委 |
省交通厅、农林厅、粮食局、邮政管理局、烟草专卖局、盐务管理局等 |
4 |
发挥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带动作用,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做优做强保税物流 |
省经贸委 |
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南京海关、省外经贸厅 |
5 |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省财政厅 |
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 |
6 |
加强行业及地方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省质监局 |
省经贸委 |
7 |
在符合国家、省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省级重点物流项目的用地 |
省国土资源厅 |
省经贸委 |
8 |
制定物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
省国税局、地税局 |
省经贸委 |
9 |
制订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便利措施 |
省公安厅 |
省经贸委、交通厅 |
10 |
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 |
省金融办、经贸委 |
人行南京分行、有关商业银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