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官网:办公厅转发省农林厅省海洋渔业局关于今年
秋播及明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7〕119号2007年9月26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农林厅、省海洋渔业局《关于今年秋播及明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今年秋播及明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
(省农林厅 省海洋渔业局 二○○七年九月)
为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就做好今年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围绕高效外向目标,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畜牧业规模化、水产业特色化、园艺业设施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营销、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保供能力,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提高效益与扩大规模相结合,突出发展比较效益高、外向化程度高的产业,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坚持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调整相结合,既注重农产品数量稳定增长,又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强化农产品品牌创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0万亩,其中开发冬季农业面积100万亩,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面积50万亩,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0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农产品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5%和10%以上,全年农业增加值增加80亿元以上。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今年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一个确保、三个提高、三个加强”。
(一)确保粮食安全。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构建优质粮食产业体系。确保全省水稻面积3000万亩以上,总产330亿斤以上。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全省优质稻品种达到85%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达到90%以上,优质油菜品种达到95%以上。大力开发特粮特经产品,培育发展生产周期短、市场需求旺、经济效益高的特用玉米、“四青”作物、加工型山芋、青花生等短平快项目,提高种植效益。
(二)提高畜牧业规模化水平。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城乡居民猪肉和副食品市场供应。一是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生产稳步发展。2008年,全省能繁母猪栏存稳定在150万头左右。同时,积极发展家禽和草食畜禽生产,肉类总产增长1?郾5%。二是加快推进规模养殖。落实好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扶持建立一批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提高规模养殖水平。2008年,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47%、蛋禽达69%、肉禽达71%、奶牛达80%。三是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基础免疫,强化检疫监管,严格疫情监测,强化消毒灭源,加大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监管力度,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三)提高水产业特色化水平。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高效外向特色渔业发展。一是推动特色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淮北地区重点建设特种水产品高效生态规模化基地、水生动物无规定疫病示范基地等。沿海地区重点建设优质种苗基地、特种水产品高效生态出口基地、海珍品养殖基地等。沿江、苏南地区重点建设高效品种健康生态养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观光休闲渔业基地等。2008年在巩固提高河蟹、虾类、贝类、紫菜等11个主导品种的同时,重点示范推广克氏原螯虾等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养殖,推进特色水产品产业化开发。二是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冬明春大力组织实施鱼虾池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省新建或改建高标准鱼池40万亩;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增氧机、投饵机等机械化设施,新推广微孔增氧养殖面积10万亩。三是培育特色水产示范县、镇、村。2008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特色明显、技术水平成熟、养殖效益较高的典型,创建5个高效渔业特色县、50个高效渔业示范镇(村)和100个亩效益在万元以上的高效养殖示范户。
(四)提高园艺业设施化水平。抓住丘陵山区开发、沿海开发、冬季农业开发等有利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茶叶等园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积极发展喷滴灌设施,大力发展大中棚蔬菜,加快发展大棚樱桃、棚架梨、反季节鲜食草莓、高档葡萄避雨栽培等应时鲜果,加快低产低效茶果树更新步伐。淮北地区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以春提早和秋延后为重点,生产较耐贮运的茄果类、瓜(果)类蔬菜、反季节鲜切花、草莓、食用菌等园艺产品。沿江、苏南地区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生产不耐贮运的叶菜、高档蔬菜、高档盆花、观叶植物、鲜切花及应时鲜果等。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加快建设大棚西(甜)瓜、辣椒、茄子、番茄、韭菜等专业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和茶叶生产;开发观光农业。2008年,全省园艺作物种植面积2800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220万亩,设施栽培面积发展到600万亩。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全程质量控制。一是坚持制标与贯标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管,大力开展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2008年,新制(修)订标准250个,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二是坚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结合,深入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药、兽(渔)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重点加强禁用和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紧划分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抽查检测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化,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2008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50个、绿色食品350个,有机食品100个。三是坚持行政推动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将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农产品质量监测范围,力争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92%以上,瘦肉精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水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六)加强农产品营销。实行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品牌带动和市场带动,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18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销售收入、出口要分别增长15%以上,带动农户数或带动种养规模增长15%以上。二是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0家。三是强化品牌带动。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行村企共建,共同发展。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再向“卖品牌”的转变,做到“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新增中国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0个左右。四是强化市场带动。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主导的农产品快速通道,大力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首的一体化流通,稳步发展农产品运销大户(经纪人)为主的传统流通,积极发展切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等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探索发展农产品拍卖市场和期货交易。
(七)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覆盖面,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总量。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000万亩,太湖流域要结合太湖治理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取综合防治手段,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08年太湖流域化肥投入总量降低5%,化学农药投入总量降低7%。二是实施畜禽养殖达标排放工程。在环太湖、骆马湖、洪泽湖、南水北调东线等周边区域一定范围内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强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大力推广应用农牧结合、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鼓励、扶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推行沼渣沼液还田,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三是实施水产生态养殖工程。建设一批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大力推广综合套养、种草养殖、仿野生养殖等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实现“以渔养水”。实施池塘养殖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工程试点示范,对太湖流域部分地区百亩连片养殖场按一定比例配置净化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等净化水质,并在其他有条件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四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通过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今年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化,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加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强化科技创新。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的制约环节,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新体系。积极推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新品种以及高效立体种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2008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创业培训10万人。
(三)强化政策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继续实施好“一免三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完善投资政策和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范围,增加贷款额度。总结推广淮安、苏州等地农业保险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
(四)强化目标考核。各地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到乡镇,把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细化落实到村、到户。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督促检查,明确考核重点,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对各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数额等重点任务,按季进行考核并通报,对结构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