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7日在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毛伟明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21548亿元,增长14.9%,高于增长11%的计划预期目标3.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7亿元,增长25.3%,高于增长15%的计划预期目标10.3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4亿元,增长20.3%,高于增长18%的计划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控制在上涨3%左右的计划预期目标以内;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3亿元,增长16.2%,高于增长12%的计划预期目标4.2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2840亿美元左右,增长24.6%,高于增长15%的计划预期目标9.6个百分点;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74.3亿美元,增长32.3%,实现保持增长的计划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增长14.3%,高于增长9%左右的计划预期目标5.3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增长10.2%,高于增长7%的计划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低于4%左右的计划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8万人,超额完成75万人的计划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2.28‰,控制在增长4‰的计划预期目标以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2%,完成下降4%的计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以上,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3.6%,分别削减2.9万吨和4.9万吨。
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农业连续三年增产,粮食总产突破600亿斤。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加快,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5万亩,农产品出口增长33.1%。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30.8%,提前四年实现“双倍增”目标。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达到36.6%。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保持高位运行。投资结构进一步调优,有效投入增加,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40%,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投资均增长40%以上。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8家。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得到加强,沿海、宁淮、盐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一轮淮河治理、重点海堤达标、京杭运河扩容和苏通大桥、南京过江隧道、南京地铁2号线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无锡海力士集成电路、昆山龙腾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二)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30亿元、利润1902亿元,分别增长26.1%和36.5%,利润增长快于销售收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0.0,同比提高17.6。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3936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3亿元),增长26%,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金融运行良好,进一步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截止上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860.47亿元、贷款余额18485.02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200多亿元。保险业稳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达到502亿元,居全国第一。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物价低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在101.5左右。
(三)三大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苏南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结构调整逐步明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开发步伐加快,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沿江开发的带动下,苏中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增长居三大区域首位。进一步加大“四项转移”力度,实施苏南、苏北共建苏北开发区,加快苏北振兴。去年省级对苏北各类投入366亿元,增长20.8%。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苏北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四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深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省级机关全面推行非税收入统一管理,苏北地区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龙头型外资项目增加,占规模以上工业四成左右的“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8%。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其他出口产品增幅。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1万亿元,私营企业达到60万户,增加9.3万户,私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4.2%。
(五)富民优先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富裕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62.6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148.5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2%。省级社会保障和帮扶困难群众支出达到66.5亿元,增长37.7%。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六)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新的进步。科教兴省战略向纵深推进,全面启动“十一五”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长60%,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3%和42.5%,其中发明专利增长55.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6.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6%。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开始运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启动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5万人。出台了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增加。加大对农村卫生扶持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超过90%。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5%。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54.8万亩。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南京图书馆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尽管有所加快,但比重仍然偏低,制造业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内需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二是部分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中小企业贷款难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土地供给压力加大。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秀技工普遍短缺,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基础仍然比较脆弱,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艰巨。四是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效外向农业规模不大、对农民增收带动不强。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空间不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此外,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初步安排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第一年。安排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较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球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日本经济复苏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欧盟经济在德、英、法等主要国家经济回升的带动下将继续增长。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发展阶段,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都将增强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近年来,国家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所增强,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逐步得到消除,经济运行会更加稳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都有利于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从省内看,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省经济总量跃上了2万亿元的新台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进一步稳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全省今后五年“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当然,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把应对措施准备更充分,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抓住发展不动摇,咬住目标不放松,全省经济仍将会在较快增长的平台上稳定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一)约束性指标。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
(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
(二)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在上述主要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要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等目标是导向性、预期性的,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富民指标要力争完成得更好些。
三、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农业增加值预期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以上。(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种足种好3000万亩水稻,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外向农业。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高效种植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外向农业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镇江等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建设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省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211.2亿元,增加31.2亿元。积极推动以工促农、以企带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继续推进劳务输出南北挂钩协作。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4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0万人。(3)推进新农村实事工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着力把农村新五件实事做细做实。以新农村规划居住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三集中”,逐步建设农村新社区。以教育、文化、医疗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村容村貌、改厕改水为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清洁能源、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快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加快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帮助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
(二)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努力争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全年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以上。(1)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整合科技资源,继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构建面向全社会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技术市场、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等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力争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6%左右。推动电子信息、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攀升。电子信息产业要着力推进淮安富士康科技城、无锡海力士集成电路二期、昆山龙腾电子、南京乐金飞利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加快形成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化视听以及光电子产业等五条特色产业链,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软件外包,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软件园和软件产业,继续推进通信、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围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支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3)继续推进结构调整。重点在打造装备行业和石化行业产业链上下功夫。装备制造业要以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产品为突破口,以现代制造技术为支撑,重点推进南汽名爵、悦达汽车、长安福特、南通中远川崎、靖江新世纪造船、常州特高压变压器等一批大型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汽车、船舶、输变电设备、环保装备、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产业链,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石化行业要以破解原料制约、加强产品延伸、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抢抓机遇,优化布局,着力推进扬子乙烯三期、如东天然气储备与发电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及早谋划建设连云港大型炼化基地,努力在沿江沿海地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今年要下更大力气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速力争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达到38%左右。(1)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高技术支撑。以沿海沿江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服务业外包业务。(2)突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制定服务业集聚区政策和标准,着力抓好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产品交易市场等6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心、苏州科技城、江苏(南京)工业设计园、无锡工业设计园、常州动漫产业园、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等5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服务业发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新高地。(3)突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建设。重点抓好2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其中建设100个公共性、基础性、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730亿元;建设100个产业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重点组织实施徐庄软件园、南京中邮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擎天科技服务外包、江苏海企服务贸易平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培育服务业名牌企业和产品,做强做大一批服务业知名企业,力争全省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5家,进入全国100强企业达到8家,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达到30家。(4)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做好“百名服务业人才”赴国外培训的基础上,办好与香港服务业联盟联合举办的现代服务业培训班,培训服务业高级管理人员200名。
(四)保持国内需求平稳增长。
保持国内需求稳定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要条件。把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项目安排主要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投入等方面,今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150个,总投资7609.2亿元,增长37.7%,今年计划投资1500.2亿元;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50.7亿元。其中,工业重点项目40个,平均投资额34.3亿元,增加5.8亿元;服务业重点项目30个,平均投资额29.4亿元,增加16.1亿元。同时安排前期工作储备项目10个,平均投资额95.2亿元。(1)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节能环保与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农村与苏北地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继续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新开工项目建设管理。(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开工徐州至济宁高速公路江苏段、连云港至临沂高速公路江苏段的基础上,新开工六合至江都、江都至海安、无锡硕放至张家港等高速公路。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海堤达标、城市防洪、区域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治淮重点工程,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加快启动泰州、南京、崇启过江通道,通榆运河北段工程,南京铁路枢纽、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的建设。积极推进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京以下长江深水航道、沪通、宁杭、沿海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升禄口机场服务能力,完成苏南(无锡硕放)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泰州电厂一期工程、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等电源项目建设步伐,全年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左右,新增500KV输电线路约940公里。(3)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和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加强价格波动预警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继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以产业转移为重点,深化南北挂钩合作,重点支持、大力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共同发展。修订完善沿海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推动连云港国际枢纽港等7大战略工程实施,大力发展能源、石化、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和海水养殖等海洋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继续推进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突出抓好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加快连云港建设步伐。(2)推动苏中加快崛起。继续在推进沿江开发上下功夫,在江海联动上做文章。进一步优化沿江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集中度。继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基础原材料、港口物流等基础产业。进一步改造整合长江两岸港口和岸线资源,推进生产要素的流动融合,促进苏中与苏南联动发展。加快沿江与沿海开发的有效对接,积极构筑江海联动开发新机制,形成江海联动发展新局面。(3)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苏南地区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创新体制机制、率先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强化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着力加快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4)加强区域合作。抓住国家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强与长三角发展的对接与融合。重点推进交通、旅游等九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联动和谐发展。继续做好援藏、援疆、与陕西挂钩协作、三峡库区移民等对口支援工作。(5)加强省域生产力布局。继续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认真做好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形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积极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数字江苏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做好数字城市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全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
(六)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以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为重点,全面提高江苏经济市场化程度,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今年在以下五个方面力争有较大进展:(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扩大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并规范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进扩权强县工作,实施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开展省直管县改革探索。(2)所有制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信用担保体系。(3)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4)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妥善清理乡村债务。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使用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5)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江苏。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增加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推进土地、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改制转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七)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为重点,着力保持开放型经济领先优势。(1)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对外贸易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一般贸易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设机电产品、软件、医药、农产品、服务外包等出口基地。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适时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和能源、矿产资源及重要原材料进口。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贸易环境的能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支持帮助企业利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量质并举、重在质量的方针,加大招商选资和招商引“智”力度。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效外向农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特别要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苏中、苏北地区。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供应链和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外资并购,引入境外风险投资和担保基金。(3)提高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开发区规划管理,支持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搞好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试点。强化开发区功能建设,突出主题开发,提高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4)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集聚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成熟技术、优势产品和富余生产能力,到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全球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企业逐步建立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继续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八)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和环保优先,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目标考核,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监督考核到位,切实抓出实效。(1)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突出生产和建设两大环节,优先发展节约型、环保型产业,推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着力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5个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下降4.2%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严格落实促进减排的各项措施,坚持以集约发展促进污染集中控制,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削减3.6%的目标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清洁生产,创建一批示范工程。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励促进企业节能减排。(2)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用地总量,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用地标准,认真落实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和公开竞价出让办法,坚决制止“零地价”招商引资。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责任。(3)严把项目源头关口。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新项目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坚决不准上,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停产关闭。(4)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实施《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一手抓污染防治,一手抓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江苏”,抓好绿化造林建设和生态功能区保护,全年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8%和41%。继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治理太湖出入湖河流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水质交接机制和污染防治的市场化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九)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全面部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1)加快推进富民工程。坚持创业富民、就业惠民,把实现相对充分就业作为最重要社会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重点解决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确保今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2)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各项社会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机制。切实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推进农村敬老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等服务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农村“五保”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全省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完善覆盖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3)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在全省城乡全面实行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每个县办好职教中心,继续促进200个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稳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5.8万人,研究生招生1.65万人。(4)加快发展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面。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造。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dafabet888官网: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做出新的贡献。